公司新闻
[点击量:2016][来源:创选宝防静电专家(www.esdcxb.com)]
2020-04-28
新冠疫情目前在全球蔓延事态不减,对于每个国家医疗资源的考验都超出了压力测试的范畴,犹如进入战争状态。疫情暂时好转之际,中国防疫物资的产生也在逐步提升和释放并以“中国制造”的名义奔赴世界各个角落的医院和社区。
近期媒体上屡见不鲜的中国防疫物资被欧美等发达工业国家拒收以及美国又重新放松对中国口罩的认证要求等戏剧性的一幕,在这样的压力测试下凸显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工业认证体系的短板。
作为世界出口冠军以及“德国制造”金字招牌享誉全球的德国工业界,在认证体系上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德国制造是德国的金字招牌,在GDP中占比高达22%,这是发达国家很少能够见到的比例。而德国制造增加值在全球也占到近10%,与日本不相上下,排在中美之后。
“德国制造”并不只是质量和工匠精神的体现,它依靠的是一套国家级的质量基础设施。这其中,蓬勃发展的独立第三方的合格评定机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德国制造走向金牌奖台的能力证明和授信。
通常工业企业界更多接触到的是产品、服务和体系认证机构,然而可信的检测认证机构的授信机构却是认证体系的开端。联邦政府所指定的德国认可委员会(DAkkS),是德国产品认证制度的协调管理机构,是德国认证资格的管理者,代表欧洲最严格标准。
德国认可委员会大致相当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由于德国是欧盟成员国,因此获得该机构认可的实验室或者检测机构所出具的报告会在欧洲范围内获得广泛的接受和认可。而这样的一个机构,居然是由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德国化学认可机构(DACH)、德国检测认可机构(DAP)等近20个机构共同组建,其中也包括了很多能积极影响德国认可政策的工业界代表例如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可以说这个认证机构,尽管有些官办色彩,但却是充分吸收了民间机构的精粹。
在全世界范围内积累的出口和市场准入的经验,德国建立了一整套的“法律——行业标准——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在各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细化为数万条的行业标准,然后由质量认证机构对企业生产流程、产品规格、成品质量等进行逐一审核。企业最终只要拿到了认证机构的认证结果,就可以畅行无阻。
在产品质量监检领域,德国政府大胆引进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以提高监管效率并加强企业的服务意识。在德国的消费品市场,政企分离的独立模式,驱动人们对质量和安全的需求。
从检测和认证市场和于产业的意义来说,其业务范式离不开两个刚需的支柱,即安全和市场准入。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各种享受的同时,最为担心的则是产品的安全性能。实际上,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各国产品的检测和认证都离不开把安全作为最终的落脚点,即便是市场准入本身,也更多的是站在保护用户和消费者角度的利器。
近日因为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而被广泛关注的CE认证。欧洲合格认证(C E)的也称欧盟安全认证标志,是欧盟法律对产品提出的一种强制性安全合格标志。
凡是符合欧盟新方法指令,通过欧盟理事会批准的《全球方法》欧洲合格评定程序评定的产品,可以加贴CE标志。
欧盟明确要求,凡涉及欧盟指令的产品,必须符合其指令并通过一定的认证,才允许在欧盟成员国市场上流通。CE标志可以用以证明产品符合欧盟理事会新指令的基本要求。产品加贴CE标志,即向用户和政府做出质量保证和质量承诺,表明产品符合欧盟指令的安全、健康、环保的要求。当然欧盟和中国的企业也可以自我声明并贴上CE标志,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中国出口企业来说,CE形成了实际上的强制认证。
(来源:亿欧)